谁动了我的蟋蟀
| 招商动态 |2016-05-18
昨天,宋字号假座海阔天空大酒店,举办2012年蟋蟀动员会议。事隔一年,恍如昨天。是虫又吹响了集结号。(我是宋字号的铁杆粉丝) 高兴、沮丧、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见解、调侃 、旗帜鲜明、是事而非、不懂装懂、显摆、吹大牛、横挑鼻子、竖挑眼、互相吹捧搞笑。从下午二点一直到晚上九点,高兴而来,尽兴而归。
几十年一贯制,宋字号虫友们玩出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不为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对新生事物能表示理解和接受,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
儿时的明月浩空,满天繁星,满地蟋蟀已成历史。少年时代的七宝大将,虹桥飞机场、大场飞机场捉虫趣事已成回忆。青年时代的杭虫、绍虫、通虫漂亮的色烙,精彩的搏斗已成故事。壮年时代山东蟋蟀的厚皮粗骨,口硬力沉,记忆犹新。
如今,钩子牙、拷瓷牙、白虫、秧子、药水虫让我们感到不安。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洗礼和沉淀的虫文化,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不禁要问:谁动了我们的蟋蟀。我们将如何面对。蟋蟀被动,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呢,还是“小楼昨夜又东风”呢。变化是永恒的,不管你害怕也好,怨人忧天也好,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就如卡奈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所说,不要为打碎的玻璃杯而伤心,我们也不要为记忆中的蟋蟀而留恋,那只会是“白头宫女话玄宗”的无奈和一廂情愿的神往。
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适合自己玩虫的道路和方法,积极地面对目前的玩虫格局。同时要学会放弃。在我看来,有时放弃应该是一种自信的体现,没有信心的人是不可能坦然放弃的。患得患失,忧柔寡断,陷入不可自拔的循环中。
月有阴晴圆缺,事物总是不尽人意的。面对问题,用心智去考虑,去权衡利弊,不断创新,不断努力,总会找到自己的“蟋蟀”。
一、蟋蟀产地蟋蟀文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山东蟋蟀曾经因数量多价格便宜,竞斗凶狠而受到全国蟋蟀爱好者的追捧和喜欢。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宁津、宁阳等产虫区的农民由于利益的驱使,造成了全民捉虫的状况,无序的狂捕乱捉,秧子、成虫、公的、母的、大的、小的、见一个捉一个,二十多年来,无序的捕捉缺少有效规则保护和开发,造成了资源性的破坏。在乐陵市的一些著名产虫区竟在虫季听不到几个蟋蟀在叫。
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也给蟋蟀生存所需要的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威胁,使蟋蟀在数量上,质量上造成了锐减的趋势。地方政府在有序的开发,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面基本没有作为,除了在形式上有所重视,到目前为止,在虫资源的保护,再生,在捕捉,销售,等方面尚无看到任何有实质性的政策和措施。
虽然,山东、宁津、宁阳等地的蟋蟀资源极其丰富,但若干年来,我发现围绕蟋蟀所衍生的文化产业及围绕着蟋蟀文化的特色品牌却没有搞好,缺少相应合理的品牌战略规划和特色品牌的开发。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部分蟋蟀生存环境的恶化和农民对蟋蟀的认识不足,这将直接引导蟋蟀迅速走向没落。如今山东的许多著名蟋蟀产地处于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状态,蟋蟀的数量和质量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让人担忧,不容乐观。
具有一千多年打斗历史的蟋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有着广泛的基础所以就形成了独特的蟋蟀文化。何谓文化?所谓文化,乃以文化人,至人心优化。人的心灵,是实现生活与文化传统的共同产物。蟋蟀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传统的蟋蟀文化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活态文化。由各种民族文化组成的民间文化包括蟋蟀文化是民俗的灵魂,民俗的根,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蟋蟀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必定存在着它的必然性,然,任何事物都有需要传承的一面,在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蟋蟀的保护与抢救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作为地方名牌或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某些地方政府,不能以它难凳大雅之堂为理由而无视蟋蟀的生存和发展,而应该把保护和发展蟋蟀作为一件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蟋蟀的保护和发展还需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需要在广大群众和农民中普遍宣传蟋蟀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有些地方,农民的保护意识就很强。例如想买些母子带回上海,他们就回答,没有母子,母子不能逮。最终关键:还是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二、蟋蟀作为地方产业的出路
“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世上无一成不变的事物,传统是历史上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现代是把传统看作未来的开端。社会在变,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在变,一千多年的蟋蟀文化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任何人所始料不及的。山东的蟋蟀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由“虫灾”变成了如今的一将难求的现状,这一切都促使我们要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一切,不能再停留在以往浅层次的水平上去考虑这个问题了。
小农经济结构是现在蟋蟀经济的一个结构形式,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小而分散,同时又是自给自足,自已逮蟋蟀,自已卖蟋蟀,自已数钞票。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缺乏信息沟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就使得蟋蟀不能真正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更由于蟋蟀是一种资源性的产品,所以就存在如果不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就不能走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的可能。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东宁津、宁阳等产虫地靠什么,吃什么呢,应该是靠老天爷赐给的得天独厚的能产生无数将军,虫王的土地,靠蟋蟀吃饭,让蟋蟀真正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而这一切只有地方政府能做到。
政府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经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虫文化这个无形资产。由政府出面,以虫文化搭台,实体经济唱戏。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颇多,比如上海南汇桃花节,上海奉贤菜花节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地方文化产品的开发,离不开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挖掘并梳理地方优势文化元素。第二,把优势文化提炼成品牌,名片和载体然后再附加在商品上。我认为上海的七宝蟋蟀草堂,和山东宁津的蟋蟀文博管作为蟋蟀文化的优势文化元素,已经有口皆碑,深深地印烙在全国蟋蟀爱好者的心中。
中国的虫文化有记载以来,包括第一本蟋蟀谱《促 经》都是以南虫为研究基础。而上海由于玩蟋蟀的群体众多而居全国之首。所以上海名虫产地七宝就成为我们这代人心中的圣地。虽然现在七宝已成为一座新型的城市,但它曾经的辉煌以及因辉煌而普及所形成的蟋蟀文化,对每一个蟋蟀爱好者来说,七宝蟋蟀草堂就是蟋蟀的象征。我经常去参观,学习。
宁津的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五届了。宁津的蟋蟀文化源远流长。誉享“中华蟋蟀第一县”之美名。有着极大的旅游和蟋蟀产业的潜力。 我认为:上海的七宝蟋蟀草堂和山东的宁津都已具备了以蟋蟀文化为载体,以蟋蟀为商品,走蟋蟀产业化道路的基本条件。
蟋蟀要走产业化道路,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蟋蟀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专业培养,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形成规划,开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生产模式。
上海崇明合作社大规模的稻田养蟹,及上海青浦稻田养黄鳝 ,茭白田养黄鳝的成功例子,都已证明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是今天新形势下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蟋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的例子的特点是在原有的经济农植物不变的情况下,稻子和蟹可以共生,产出的效益更高。米是有机的,蟹是野生的。
目前,据有关资料介绍,每年有几万人在虫季去山东,每年给宁津、宁阳等产虫区留下了近六~七亿的消费。这个数字对以农业为主的地方经济不可谓是一个小数字。这六~七亿的地方收入,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拉动市场消费,促进地方企业发展,增加地方税收都想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农民赚到了钱买房造房,就带动了当地房地产业和房地产相关的制造业。农民有钱了,生活改善了,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彩电、冰箱、空调都成了日常家用品。这又带动了当地的贸易发展,政府的国税、地税征收也相对提高了,也从中得益了。 面对这三得利(群众、企业、政府)的好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我想,地方政府一定要扶植起一个龙头企业,来规划操作此事。其基本任务是;面向国内外市场(东南亚国家也有相当部分玩虫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采取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式。
三、实施对策
要办好一件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资金的落实。 我以为当地政府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来解决。
1、当地政府(这政府可以是县、乡、镇或村级)可以把蟋蟀产业化作为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实事工程来做,开闸放水,投入一定的资金,改变目前蟋蟀生存环境和进行有序的捕捉。 具体的操作方法为:成立一个专门的企业性机构,如现在城市中的城投公司一般,专门负责蟋蟀项目的操作。 下设各职能部门。例如研发、生产和销售等。
主要工作:一,蟋蟀生态环境的的保护,不打农药,不使用化肥规定捕捉期。二,加大科技力度培养或引进优良蟋蟀品种,大面积地进行生产。改变以往的自生自灭的生存方法,结合现代优秀份房生产虫的方式,创造一定条件,提高蟋蟀的产量和质量。三,加强捕捉管理禁止毁灭性的捕捉方式。例如捕秧子、捕母子、早捕及其他一些野蛮的不科学的捕捉方法。四,整顿规范市场销售,竖立蟋蟀品牌,优质优价,按质论价,买卖公平,堵绝其他蟋蟀的销售。走产业化、品牌化道路。
2、招商引资,通过市场运作,政府给政策出土地,企业出资金出技术,成立股份制企业共同开发蟋蟀产业。具体操作方式为:政府批准允许某一产蟋蟀的区域整体给企业,作为投资,该区域的经济农作物的整个结构不变,由政府按每亩地多少钱进行补贴给农民(或按每亩地发工资),由农民按原样进行田间管理,只是要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将来经济作物和蟋蟀的收入全部归公司,或经济作物归农民,蟋蟀归股份公司,视具体情况而定。
此方法的优点是农民旱涝保收,企业农场化操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好聚好散无大的后遗症。问题是企业要有实力要垫付资金,要有好的蟋蟀品种,要有好的企业管理能力。但赚钱是肯定的根据我的观察,有眼光的公司和实体机构可以和政府进行一些接触,例如七宝的蟋蟀草堂等。
3、Build-Operate—Transfur,这种模式在我们市政建设行业有许多应用的例子,故我也比较熟悉,看看在农业产业化建设方面是不是可以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BOT的基本概念为:政府和私人机构达成协议,允许私人机构在一定的时间,自行筹措资金,自行建设,自行运行管理。以运行所得清偿项目债务,收回投资,获得利润,期间遇到风险后果,则由双方共同承担,保障私人机构有一定的回报率。在特许权期限届满时,将该项目,包括所有设施无偿地交给政府。
因此这种BOT的方式也被称为“暂时私有化”过程,只求所在,不求所有。BOT项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蟋蟀生存的环境得到基本改善,这是政府最愿意看到的事情。第二,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可以不要一下子拿出很大的一部分钱来保持和发展走蟋蟀可持续性的道路,减轻了地方政府,财政经济的压力。第三,当地的蟋蟀得到了发展,随即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也将得到了长足相应的发展。增加了地方上总的财政收入,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使每家每户的年收入都有所提高。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过私人机构实施的BOT项目,他们为了赢利,必将以企业化管理为根本,将组织建立起一整套从规划、环境保护,蟋蟀研发、蟋蟀管理、蟋蟀营销、市场开发等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模式,以确保蟋蟀产业化生产的顺利进行。第五,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旦初见成效,政府即可实施复制,推广,以便在一个村,一个镇或更大的范围内应用。
无论那种运行的模式,开始时,由于有个探索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私人机构第一步都不宜走的过大,但规模也不宜太小,我个人意见在100亩地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养虫先养地,有部分地首先要养起来,要恢复到出地板好的蟋蟀的环境条件,用我们的行业话来说,三通一平先搞好,然后才可以做生活。第二,优良品种蟋蟀的培养和研发。现在的白虫直接放到地里去,肯定是不行的,这需要二条腿走路。既要走小朱野火那样的道路。也要走野生虫本身优化组合,提纯之道路。而这部分研发也需要地块。第三,考虑到经济效益,有相当部分的(50%)地块,可以经过招投标,也可以定向采购,大量投放已经比较接近野生虫的份房的虫籽,以期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
蟋蟀生产环境的优化和野生虫的优化培养都需要时间,同样份房虫的野化也需要时间。这样有一块比较合适的地就显得很重要。要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中国千年蟋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蟋蟀产业化的道路,这一切都引起我们从更好角度,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和面对。80年代我去青海省招生,在一望无垠,浩瀚的草原上,似乎和天相连的铁丝分隔拦,为合理开发,使用草原资源,保证蓄收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了贡献。
上海千年古镇里的蟋蟀草堂,古色古秀,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建筑风格,里面的每一件蟋蟀用具都无不体现了中国蟋蟀的厚重文化。然而,最令我神往的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恰逢秋兴时节,各地官府大小官吏竞相搜集名种蟋蟀上贡。不料马失前蹄,运蟋蟀的大车在七宝翻车,大量的名种上品蟋蟀在七宝世代繁殖衍生,致使七宝成为蟋蟀的圣地的故事。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对环保的投入将达到3万亿。每年我国为了保护水域生态和增加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已在全国成为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高渔民收入,维护渔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月亮,晚上的太阳,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份对蟋蟀的情意,冥冥之中,世界造物,该来则来,该走则走,无法挽留,无处可逃……。
花树开花,乃花之性,率性谓之道,有人看见与否,皆与花无涉。见蟋蟀日趋暮穷,自有不说不快之势,虽一则无名,二则无利,但我仍拿起了秃笔,亦表现亦人之本性。 一点凝烟环曾水,半缕清风绕断桥。想着蟋蟀,就沉醉,收不拢散开的思绪。
浓重夜色中,心是澄明的,抛去是非人我。玩我蟋蟀。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全家幸福。
谢谢阅读!
文:邵老師//編輯:小馬哥
蟋都微讯XDFYESN
每日更新蟋蟀打斗视频,蟋蟀趣闻,蟋蟀捕选养斗秘笈,欢迎关注!